「冷戰」(Cold War)是指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陣營(包括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盟國),與以蘇聯為首的東方社會主義陣營(包括華沙公約組織等盟國)之間,長達數十年的政治、經濟、軍事與意識形態對抗。就是兩個超級大國在鬥氣,他們彼此不開打,但也不當朋友。這場對抗並未發展成直接的全面軍事衝突(熱戰),而是以軍備競賽、代理人戰爭、科技競賽、情報活動、外交競爭等「冷」方式進行。
冷戰的根本原因來自於美國與蘇聯在二戰結束後,美國帶著一些朋友(像西歐國家),他們相信「資本主義」,意思是大家可以開公司、賺錢自由;另一邊是蘇聯(現在已經沒有這個國家了),他們也有自己的朋友(像東歐國家),他們相信「共產主義」,意思是大家的東西都要一起用,由國家來管理。他們兩邊想法很不一樣,誰也不想輸給對方。
蘇聯在東歐建立共產政權,引發西方對蘇聯擴張的疑懼。因此,美國推動馬歇爾計劃,意圖重建並鞏固西歐的資本主義體制,蘇聯則視之為美國干預歐洲事務。雙方在全球各地爭奪影響力,沒有真正開戰打架(像以前的世界大戰),而是比誰的武器多?誰能先上太空? 誰的情報員更厲害?誰在世界上有更多朋友?誰的想法更受歡迎?
兩個強國一直在看誰比較厲害,但又怕真的打起來會兩敗俱傷,所以只好冷冷地對抗。並透過代理戰爭(如韓戰、越戰)間接對抗。雙方發展大量核武器,形成「相互保證毀滅」的恐怖平衡,誰也不敢輕易開戰。
「冷戰」這個名稱,最早由英國作家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於1945年用來描述核武陰影下的世界,意指「沒有和平的和平」。1947年,美國政治顧問伯納德·巴魯克(Bernard Baruch)在公開演說中正式使用「冷戰」一詞,形容美蘇之間雖然高度敵對,但沒有直接爆發大規模熱戰,而是以「冷」方式對抗。這個詞強調雙方雖然敵對,但避免了直接軍事衝突。
冷戰一般認為自1947年「杜魯門主義」提出開始,也有學者認為1946年邱吉爾「鐵幕演說」是標誌,持續將近半世紀,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是冷戰結束的重要象徵,1991年12月26日蘇聯解體則被視為冷戰正式結束的日期。
總的來說,「冷戰」是指1947年至1991年間,美國與蘇聯兩大陣營在全球範圍內展開的長期對抗,因雙方未直接開戰而被稱為「冷戰」。其成因在於意識形態、地緣政治、經濟利益等多重矛盾,最終隨著蘇聯解體而告終。
看更多:Labubu是什麼?紅什麼?由來、歷史為何?為什麼叫這個名字?
(完)
[自問自答x互問互答]
看完文章->自問自答->留言紀錄問題與答案->別人看到你的問題可能會覺得這是個好問題->別人看到你的答案可能會覺得還有別的答案->你看到別人的問題與答案時也是類似的反應->互問互答->日復一日->愈學愈多->大家不知不覺就變強了
範例問題:
你覺得美國和蘇聯為什麼不直接開戰,而選擇用「冷戰」的方式互相競爭呢?
如果班上的同學分成兩派,彼此不說話但一直偷偷比來比去,你會怎麼做才能讓大家和好?
你覺得「不同的想法」(例如資本主義和共產主義)可以和平相處嗎?我們要怎麼尊重別人跟我們不一樣的想法?
……
你也問問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