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投降经过的曲折
糜芳的投降,与东吴名士虞翻密切相关。虞翻性格刚直,屡次触怒孙权而被流放。恰逢吕蒙筹划袭荆州,因虞翻懂医术被召回随军。此次战役中,虞翻为吕蒙立下大功,他先劝降傅士仁,再促使糜芳屈服。
当时,吴军先攻公安。傅士仁原欲坚守,但吕蒙派虞翻来游说。虞翻以言辞威逼,直言“烽火未举,必有内应”,并预告江陵难保,傅士仁全家将有灭门之祸。傅士仁惧怕,最终投降。虞翻甚至担心傅士仁是假降,便劝吕蒙携其一同前往江陵,以此向糜芳示意。
果然,糜芳见傅士仁已降,自己毫不犹豫投降吴军。他甚至准备牛酒,在江边设宴款待吕蒙,举止亲密,仿佛多年好友。这一幕充分暴露了糜芳的态度:与其说是被迫,倒不如说是心甘情愿。与傅士仁不同,江陵城池坚固、物资充足,若糜芳坚持防守,至少能支撑至关羽率军回援。可惜,他毫无斗志,反倒以投降换取个人安稳。
投降后,孙权果然对糜芳另眼相待,授其兵权,让他率军随行。由此可见,荆州失陷,糜芳确实是罪魁祸首。
三、投降后的境遇
在《三国演义》中,糜芳与傅士仁最终被刘备处死,以报关羽之仇。然而真实历史中,二人并没有如此悲惨的结局。傅士仁在投降后迅速被削夺兵权,此后史书无再记载,推测他终生碌碌,以闲散身份度过余生。
糜芳则情况不同,他在吴国仍有活动记录。只不过,他在吴国始终遭人轻视,尤其被虞翻屡次当面斥责。虞翻讥讽他“失忠与信,倾人二城”,糜芳只能羞愧避让。即便如此,孙权仍让他担任将军,统领一支军队,甚至随贺齐征伐叛将晋宗,立过战功。但他再也不可能获得如昔日南郡太守那样的重任,只能作为吴国的附庸将领,被世人鄙夷。
他的哥哥糜竺在刘备阵营因地位显赫,虽未受牵连,却因弟弟的背叛而羞愤而死。兄弟二人,一个忠心耿耿而郁郁终结,一个贪生叛降而苟活于世,形成了鲜明对比。
结语
糜芳曾是刘备的心腹,曾因家族的巨大付出而深得信任。然而在荆州最关键的时刻,他却选择了投降,使关羽败亡,荆州易主。虽然他在东吴得以保命,甚至担任将军,但却终生背负“不忠不义”的骂名,成为三国史上一位极具争议的悲剧人物。他的一生,正是忠义与背叛、荣耀与耻辱交织的写照。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