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中国古代,很多人会有一个疑问,那就是古代的那些"州"都去哪儿了?
远古时代,中原有九州,后人称其为"古九州"。这九州分别是:"冀、兖、徐、青、扬、荆、豫、雍、益"九州,后来又加入了并州、幽州、梁州,共称"古十二州"。
时至今日,兖州、徐州、青州、扬州、荆州都还在,而其他的名字早已消失在浩瀚的历史中。
在这消失的五个州中,并州的名字最出名,不是因为这儿出过多少名人,而是有很多古诗都在描写这个地方。
唐代的韩偓在中这样描写并州:
戍旗青草接榆关,雨里并州四月寒。谁会凭阑潜忍泪,不胜天际似江干。
薛能的《并州》这样写道:
人多知遇独难求,人负知音独爱酬。常恐此心无乐处,枉称年少在并州。
杜甫在《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中这样写道:
焉得并州快剪刀,剪取吴淞半江水
…………
李宣远在《并州路》中这样写道:
秋日并州路,黄榆落故关。孤城吹角罢,数骑射雕还。
帐幕遥临水,牛羊自下山。行人正垂泪,烽火起云间。
杜牧在《并州道中》这样写道:
行役我方倦,苦吟谁复闻?戍楼春带雪,边角暮吹云。
极目无人迹,回头送雁群。如何遣公子?高卧醉醺醺。
刘皂在《旅次朔方》这样写道: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乾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戎昱在《出军》这样写道:
龙绕旌杆兽满旗,翻营乍似雪中移。
中军一队三千骑,尽是并州游侠儿。
韩偓在《并州》这样写道:
戍旗青草接榆关,雨里并州四月寒。
谁会凭阑潜忍泪,不胜天际似江干。
薛能在《并州寓怀》这样写道:
人多知遇独难求,人负知音独爱酬。
常恐此心无乐处,枉称年少在并州。
李端在《送王副使还并州》这样写道:
并州近胡地,此去事风沙。
铁马垂金络,貂裘犯雪花。
…………
郑獬在《寄并州故人》这样写道:
年来羁客减欢游,少对清樽浣别愁。
社里故人相忆否,夜来归梦到并州。
梅尧臣在《并州》这样写道:
并州古来称近胡,山雄气壮民足储。
山根晋水发源处,平若皎鉴潜决疏。
…………
元好问在《八月并州雁》这样写道:
八月并州雁,清汾照旅群。
一声惊晚笛,数点入秋云。
浦源在《并州寒食》这样写道:
梦入故园千里远,觉来寒食在并州。
垂杨不是相思树,那得花开便白头。
看到这么多人都在并州留诗,不禁让人疑问,并州究竟是什么地方?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书
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
萧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
金骑走长楸,少年人一一,锦带吴钩。
路入榆关,雁飞汾水正宜秋。
追思昔日风流,有儒将醉吟,才子狂游。
松偃旧亭,城高故国,空余舞榭歌楼。
方面倚贤侯,便恐为霖雨,归去难留。
好向西溪,恣携弦管宴兰舟。
历代咏并州的诗词中,成就最高的无疑是宋代词人沈唐的这首《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书》。
大词人除了描绘并州的风光形胜、怀念昔日的儒将才子之外,更重要的是从大历史的高度,准确地提出了文化定位: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
从这首词的名字上我们也能看出来,并州其实就是今天以太原为中心的山西中部一带。
传说并州是尧帝的初期都城。《帝王世纪》载:
"尧始封唐(河北唐县),后徙晋阳(山西太原),及为天子都平阳(临汾)"。
《道地•五帝都》记:
"尧始都于唐,后徙晋阳,即位于平阳"。
《元和郡县志》述:
"故唐城,在今晋阳县北二里,尧所筑"
汉武帝时代,在全国划分了十三个州刺史部用以监察,并州就是其中之一。后来,州逐渐深化为行政区划,州的辖区通常大于现在的地级市而小于省。当时的并州,管辖太原等多个郡,州治位于太原郡的晋阳城。
在三国时期,在三国的历史记载中对此地记载不多,但其实并州之地对当时的中国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并州之地在当时算是边境苦寒之地,人口并不多,远远比不上繁华的中原之地,这也导致并州的文化水平普遍很低,即便是当地的大地主也大多只是识字的程度,更遑论当地的百姓了。
但并州人却有着中原人所不具备的一点,那就是民风彪悍,每个人都 十分崇尚勇武,三国中武艺天下无敌的绝世猛将吕布就是并州人,他的手下张辽、高顺也是并州人。
除此之外,我们熟知的关羽、徐晃也都是并州人。
到了唐宋两朝,虽然还有并州,但是土地面积却一再缩小。直到宋仁宗时期,彻底废掉了并州这个称号。
自此,并州这个名字只能在诗词的回味了。
通过研究并州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诗词不仅是古人抒发情感的文学作品,更兼有记录历史故事、风土人情的作用。
但是十分可惜的是,现代人不仅不写诗词,也不读诗词了。老祖宗留下的宝贵古典文学,仿佛在我们这一代,就要断掉了。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有义务将祖宗留下的优秀文化发扬光大。虽然现在已经鲜有人做诗词,但我们仍应该将诗词这样优美的古典文化牢记在心。
本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梦中跳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