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劲松与徐长华交流,了解当时叫响“要想富,先修路”口号的情况。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供图
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主任黄劲松梳理当时的党史及地方志后说,1984年1月,时任中央领导来到四川视察工作,强调了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关键作用,尤其指出“修公路是让农民富起来的重要措施”。这一指示如同一束强光,照亮了眉山破局的方向。
在眉山市东坡区档案馆珍藏的1984年3月的会议记录中,徐启斌传达中央领导指示时的发言掷地有声——“为我们指明了道路。我们经过核算,全县10万劳动力,人均投劳1个工日,就能完成85%公路的整治!”
退伍军人刘明全对当年修路的场景仍历历在目。“我们6个村的年轻人组成青年突击队,在海珠乡用炸药开山修路。双手被石头磨出一个个血泡,破了又长,长了又破。”他回忆道:“有一回,为赶在雨季前完成路段铺设,大家连续奋战三天三夜,困了就轮流靠着锄头打个盹。为啥这么拼命?因为大家都清楚,路不通,熟透的水果运不出去,烂在地里;养肥的家禽运不出去,卖不成钱。这些都是乡亲们的血汗,不能就这么白白损失!”
在当地老百姓口中,一心修路的徐启斌县长变成了“路县长”。
20世纪80年代,眉仁公路改造前(左图)后(右图)对比。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供图
从泥土路到发展共识:“铺路人”精神辐射全国
1984年3月,《人民日报》头版刊登了一篇名为《眉山县整修公路货畅其流》的报道,文中“国道拓宽至12米,通客车公社从35个增至43个,专业户达2.52万户”的内容,让眉山修路的成果震惊全国。这不是一组简单的数据,而是眉山人民奋斗的结晶。
《人民日报》刊登的《眉山县整修公路货畅其流》报道。眉山市党史和地方志编纂中心供图
四川省委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成都市社科联主席、四川省社科院二级教授、电子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李后强拿着这份泛黄的报纸复印件分析到,“国家补助+地方自筹+群众投劳”的眉山县修路模式,核心是四川人骨子里“自力更生”的精神体现。“19.8万元自筹资金,撬动了274公里公路的改造,这是用‘四两拨千斤’的智慧,把发展的主动权紧紧握在了自己手中。”
眉山县的成功实践迅速引起全国关注。1984年12月,国务院将“贷款修路、收费还贷”列为公路发展政策;1985年,全国公路交通座谈会在眉山县召开,3600名代表前来考察,学习“分段三包”经验。1992年《眉山县志》记载:“到1985年底,全县汽车保有量从580辆增长到1200辆,集市贸易成交额相比1982年增长47%。”这些数据背后,是“要想富,先修路”这一口号逐步从地方喊响到全国的生动历程。
位于眉山市仁寿县的成都经济区环线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枢纽互通。眉山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跨越时代的回响:从本土实践到全球启示
如今的眉山市,高速公路里程已达463公里,交通网络四通八达。在眉山市白果乡,当地利用原公社仓库改建了“修路精神陈列室”,里面陈列着当年修路用的锄头、背篼,与现在的“四好农村路”规划图形成鲜明对比,诉说着从过去到现在的发展脉络。
陈列室讲解员展示了一张特别的照片:2019年,埃塞俄比亚交通官员考察眉山时,在当年的修路旧址前,举起写有“要想富,先修路”的中埃双语标语牌。“他们引进了‘分段责任+以工代赈’模式,在奥罗米亚州修通公路后,牛油果农场年收入翻了3倍。”
眉山市洪雅县柳江镇雅韵花溪旅游路。眉山市交通运输局供图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诞生于眉山乡野的口号,随着中国积极参与全球化的进程,传播到了世界各地。“一带一路”共建国家通过基建互联,重现“货畅其流”盛景,中企在海外建设的工业园,复刻“路通业兴”的发展逻辑。中国以实际行动向世界证明,发展的道路要靠自己开辟,而交通正是走向繁荣的关键纽带。“当年富的是眉山人,现在富的是世界人民。”李后强教授如是说。
从夯土声声的乡野工地到跨越山海的发展共识,“要想富,先修路”这句凝聚着四川人民智慧的口号,已然升华为消除贫困的通用密码。口号中这条“路”,不仅连接村庄与城市,更贯通历史与未来,也正如陈列室留言簿上那句留言所说,“所有的发展,都要从脚下这条路开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