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党的人刚一落地,便傻眼了——原本一片空白的局势下,怎么中国共产党的人已经积极展开了活动?这正是我党的高瞻远瞩之处。在蒋介石静待时刻的同时,我党早在1945年8月11日已派部队迅速向东北靠拢。一开始,苏联的态度并不明确,我军的入驻采取了一种“能进则进,不能进也无所谓”的心态。但令我们没想到的是,苏联对于我军的进入采取了相对宽松的态度,很快便有整整十万大军和两万干部顺利地进入了东北。到十月份,面对国民党的反复态度,苏联果断表态,表示要“大开前门”,并将一切地方事务交于沈阳的东北局,这进一步为我党的进军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奠定了我军成功占领东北全境的基础。
那么,东北究竟有哪些独特魅力,以致国共两党争相争夺?这需从东北的地理位置说起。尽管东北被视为关外,但它不仅与苏联、蒙古接壤,还能与冀热辽和华北的解放区形成战略互动。从战略的高度看,东北无疑是一个攻守兼备的要地,而如果当时我党未能占领东北,国民党就可能对我形成南北夹攻的局面。
不仅如此,东北还拥有着相对完备的工业基础,是双方争夺的一大焦点。日本人在占领东北期间,投入了巨额资金进行工业设施的建设,虽然他们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掠夺资源,但这无意间却为东北的重工业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当时,东北的重工业产能几乎占到了全国的九成以上,无疑是一笔庞大的财富。
国共两党对东北的重要性早已心知肚明。蒋介石将东北视为“党国命运”的关键所在,而毛主席则认为占领东北是我军取得最后胜利的根基。那么,在如此重视的局势下,蒋介石为何却会失去先机?一方面,他内心的疑虑和焦虑使他反应迟缓,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对局势的侥幸心理。他原以为苏联在东北的进展不会那么迅速,因此在准备工作上显得松懈。而后来,他又认为有了《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国民政府作为合法政府会占据上风,苏联势必会舍弃共产党与国民党进行完全的合作。不过,遗憾的是,这些侥幸最终都以失败告终,蒋介石的每一步都显得落后,而他所担心的局面却逐渐成真。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